今天,我站在这里有三个身份,一是从事媒介工作很多年的媒体工作者,二是和大家探讨新媒体与丝路传播的学习者,三是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导师和老朋友,每一种身份都让此时的我倍感亲切和荣幸。
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借十周年院庆举办这个论坛,作为学院的一名教师,我和在座的各位同仁一起见证了这个学院从简到繁的蓬勃发展。十年前,这个学院仅有广告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三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勉强达到200人;十年后,这三个专业蒸蒸日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如火如荼,会展经济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兴未艾,年招生可达到500人左右。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佳音频传,每年都有好几件作品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大赛上获奖。虽未能经常亲临实地,却从来不会少了关注,这十年中,我们报社系统和商务传媒学院精诚合作,每一年都有大批学生前来实习,我们从这些年实习的学生中也看到了商务传媒学院的发展,从刚开始因为设备的不足导致的学生技术方面欠缺,到现在经过简单的指导,从采编到后期制作,很多同学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这些无不反应我们商务传媒学院在十年中的提升和进步。今天,当我第一次看到马上竣工的全媒体演播厅的真容时,设施之齐全,设备之先进,皆令人振奋。
这十年,是世界媒体环境急剧变革的十年,也是我们媒体生态环境重构的十年。作为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人”,我比你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媒体的组织方式等正在受到的冲击和颠覆,传统的新闻纸依赖的纸质介质、发行通路,广播电视依赖的无线、有线,这些都已经被新媒体解构或正在解构,直接带来了受众对信息内容筛选和接受形式上的巨变。很多时候,我们在哀叹传统媒体的溃不成军的同时,又忍不住为技术的变革喝彩,这种巨大的变革,逼迫了我们的思考和行动,因此,现在的每个时间,谈新媒体皆正逢其时。
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我知道在座的专家学者,有的对甘肃非常熟悉,是甘肃走出去的学者,有的却是第一次来。跨越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横贯甘肃1600多公里,留下了许多无与伦比的印记和符号,这里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明交融交互的结晶;这里的河西走廊创造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公元609年张掖焉支山曾汇聚了30多个国家举办了有史料记载的第一场“万国博览会”。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使这条落寞已久的丝绸之路重地再次成为向西开放的黄金通道。
这十年中,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止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时效和互动上如何以几何倍数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新媒体平台更要有所担当。甘肃日报社作为甘肃对内对外宣传的主阵地,面对呼啸而至的新媒体环境,面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机会,既要研究、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不断推进媒介融合,不断创新,也要保持优质内容生产的优势,不仅要做做权威信息的积极传播者、事实真相的客观把关者,更要做虚假信息的净化过滤网、公众情绪的缓解疏导剂。前年的隆冬,在另一个报告厅,我曾做过一场“媒体融合与新闻人”的报告,我始终坚信:优质的内容生产是我们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如若我们能踩在互联网的高速公路上,我们始终保持敢于试错的能力和高效利用新闻素材的能力,朝着平台化、可视化、定制化不断努力,我们就永远不可能被所谓的新媒体甩成旧媒体。
作为媒体工作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见证历史、记录历史并推动历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幸;作为新媒体的摸索着者和媒体融合的践行者,与时俱进,敢于试错,高效利用新闻素材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精神;作为兰州财经大学的特聘教授,传道授业,分享知识是一种职业属性更是一种美德。
很庆幸我们生逢其时,可以亲历新媒体改变世界的风潮,也赶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和人口众多,每天上演的大量鲜活生动的创新实践势必会成为媒体最鲜活的素材库,我将和众多的同仁一起不忘本心,讲好丝路故事,传扬丝路精神。
最后,衷心祝愿此次论坛圆满成功,也衷心祝愿我的老朋友——风华正茂的商务传媒学院十周岁生日快乐,下一个十年,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