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科建设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新闻传播大讲堂 | 规章制度 | 质量工程 | 党的建设 | 学生就业 | 团学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深植文化根脉 锻造传媒新才——兰州财经大学天水实践教学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
2025年07月23日 商务传媒学院 

七月的天水,古柏苍劲,石窟静默,渭水蜿蜒。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14名师生组建暑期实践教学团队,踏访伏羲庙、南郭寺、麦积山石窟、卦台山,并深入天水市文旅局、博物馆、麦积山景区管委会、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进行调研,在触摸文明根脉中探寻文化传承的“古今契约”,在产教融合中践行“为商而文”的育人初心。这场以“寻根、守护、转化”为内核的实践教学,不仅是一次文化研学,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为高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片

寻根:在文明原点解码文化基因

“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这是华夏文明的第一道曙光。”7月14日清晨,实践团队首站抵达伏羲庙,揭开了实践的序幕。

图片

穿过“开天明道”牌坊,先天殿内明代伏羲泥塑彩绘巨像巍然矗立,手托的先天八卦盘与殿顶天花彩绘的河图、六十四卦方位图,构成了古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图景。

图片

摄影组的同学将镜头聚焦于殿中特绘的八卦纹路。“这些符号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先民理解天地的密码。我们用慢镜头拍摄纹路流转,想让年轻人看懂其中的宇宙智慧。”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师生们拆解八卦与自然的关联——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使同学们灵感迸发:“当‘震卦’(象征雷)在屏幕上‘震动’时,传统文化就有了现代表达。”

图片

午后的天水市博物馆,时光在文物中静静流淌。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钵,纹路似水波流转,见证着8000年前先民的审美;国家一级甲等文物隋唐贴金彩绘围屏石榻,床座雕刻的粟特乐伎与中原纹样交融,诉说着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这件石榻通高1.23米,屏风上的狩猎场景融合了波斯联珠纹与中原绘画技法,是文化包容的活见证。”专业讲解员娓娓道来,让学生们对“文明不是孤岛”有了更深体会。

图片

当天,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与天水市博物馆开展伏羲文化研究与传播平台共建座谈。

图片

学院院长卫中亮表示:“我们要让学生在‘与文物对话’中学会用传媒力量激活传统,这是‘为商而文’的应有之义。”双方明确将联合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让博物馆成为学生的“实践课堂”。

守护:在时光深处续写传承契约

南郭寺的晨钟里,藏着另一段跨越千年的守护故事。7月15日,师生们站在2500年树龄的“春秋古柏”下,仰望这株“活文物”的奇观:同根生三杈枝干,南枝葱郁,西北枝枯而不屈,北枝被一株槐树温柔“托举”,枯洞内更有小叶朴与柏根缠绕共生,形成“三叉抱朴”的生态寓言。顺治年间的石碑成了枝干的‘天然基座’,民国时耗七十斤白银重修围墙,如今50吨承重的钢筋混凝土仿真树稳稳托住巨臂。

图片

从石碑到白银,再到现代科技,一代代人用时代语言续写着对生命的敬畏。学生们瞻仰古柏全貌,用摄像机记录“树抱碑”的沧桑,团队构思了微纪录片《树的契约》的基本框架,正是想讲述这份“自然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图片

在古柏旁的杜甫祠,师生们重读《山头南郭寺》,在“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的诗句中,体会诗圣与草木的共情。“守护古柏,何尝不是守护杜甫仰望过的绿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顺利在笔记中写道。这种感悟化作创作动力,已被同学们纳入暑期推广地方文化的计划。

图片

“守护”的命题在麦积山石窟变得更为宏大。7月16日,师生们沿凌空栈道走进这座“东方雕塑陈列馆”,221个窟龛、万余尊泥塑造像在绝壁上静静伫立。北魏“秀骨清像”的佛像衣纹飘逸如流水,隋唐“丰满圆润”的菩萨神态雍容,1600余年的时光在雕塑艺术中凝固。“看第133窟的‘微笑佛’,嘴角弧度藏着北魏工匠的审美密码。”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讲解员的阐释,让学生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精妙。

图片

下午的专题研讨会上,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主任张辉抛出核心难题:“如何在保护石窟本体的前提下,让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师生们纷纷发言,分享自己对旅客分流、文创开发等问题的看法和研究想法。最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将联合推进校地合作的计划。

转化:在产教融合中激活文化新生命

7月17日,团队登上卦台山,相传伏羲在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始创八卦。山巅远眺,渭河呈“S”形穿三阳川而过,天然构成一幅太极图,古城墙遗址的走向暗合八卦方位,城砖上的卦象刻痕印证着“天人合一”的智慧。

图片

“当课本里的‘太极生两仪’变成眼前的河流转弯,传统文化突然有了温度。”同学们拍摄的太极图全景,及时上传到媒体平台,并积极设计“卦台山研学路线”,融入“找八卦”互动游戏,在探索中理解自然与哲学的关联。

图片

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及时完成了音视频作品、文化评论、新闻稿件等成果30余种,并准备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朱君毅教授在总结中强调:“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专业赋能文化’的新起点。我们要培养的,是能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传媒人。”

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用创意架起“古今桥梁”,需要校地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正如那株南郭寺的古柏,根脉深扎大地,新芽不断萌发——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守成,而是在理解中创新,在敬畏中前行。这,正是兰财大学子天水实践交出的“青春答卷”。

供稿: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

摄影:郝宇彤 马蕊 李武康 马龙

上一条:兰州财经大学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构建“非遗+”育人新模式
下一条:探访卦台山: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闭窗口
商务传媒学院 Copyright©商务传媒学院,2014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甸子街45号商务传媒学院,邮编:730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31-5252090 版面设计及技术支持:张金溪